《将相和》一课时教案
| By: 卡布其诺 ]
教学目标
1、初读课文,了解“将”、“相”分别指的是谁,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。
2、自学本课生字词,理解“理屈”、“示弱”、“能耐”、“绝口不提”、“完璧归赵”这几个词语的意思。
3、理解课文内容,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,对敌不畏强暴,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、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。
4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并能复述“负荆请罪”这个故事。
教学过程
1、揭题、释题
出示课题,齐读。通过了预习,你知道“将”是指谁?学习生字“颇”,“相”又指谁?学习生字“蔺”,“和”是什么意思?
2、初读课文
(1)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课文,要求正确——流利——有感情。
(2)快速阅读,划出文中的过渡段
(3)反馈:
根据过渡段把这篇文章分为三个历史故事,能否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每一则小故事。让学生上来板书:完璧归赵、渑池会见、负荆请罪 (让学生板书的目的是检查生字掌握情况。)
3、理解“负荆请罪”
朗读这三个词语,找出书中能说明这个词语意思的句子。
读了这句话,你有什么想问的?(为什么要背着荆条来请罪?)
请罪和背着荆条请罪有何区别?(态度更加诚恳,越诚恳说明廉颇越觉得自己犯的错误严重。)
4、细读“负荆请罪”:
(1)仔细读,找找你认为能说明廉将军说得过分的话划出来。
出示:廉颇很不服气,他对别人说:“我……就靠一张嘴,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。我碰见他,得给他个下不去!”
(2)再读这句话。说说廉颇为什么这么的不服气的?
出示:蔺相如又在渑池会上立了功。赵王封蔺相如做上卿,职位比廉颇高。
理解“上卿”,抓住“又”
(3)再回到不服气的话,仔细品味。
你怎么理解这句话?能否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。(三层意思)
ⅰ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——有什么功劳?
ⅱ认为蔺相如没什么本事?——他真的没什么能耐?(联系前面没学的内容说说)
ⅲ想给蔺相如点颜色瞧瞧。
从他所说的话里,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(傲慢无礼)的廉颇
再读所说的前半句话
那老师想问问:蔺相如真的就靠一张嘴,就爬到了上卿的地位?(不是)
你能否联系前面没学的内容,说说蔺相如有( )能耐 。
是呀,同学们帮蔺相如找到了那么多的能耐 ,其实还不止,我们再来找找第三个故事中的能耐
出示:(描写蔺相如行为的语句)
说说你读了这个句子,感受到了蔺相如又有(忍辱负重)能耐
讲到“忍辱负重”或“胸襟开阔” 的蔺相如时,说话练习:
如果你是他的朋友,对他的这种做法有何想法?又会怎么对他说的?让学生自由说说
你想知道《史记》上是怎么记载的嘛?师说《史记》上的原文。
面对朋友所说的话,蔺相如又怎么说的?
出示: “秦王我都不怕,我会怕廉将军吗?” 改成肯定句。
既然蔺相如更不怕廉将军,那为什么见廉将军像老鼠见了猫似的,躲着他?(为了赵国的利益。)
讲到“顾全大局的蔺相如” 时, “秦国不敢进攻赵国,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,文有蔺相如。”
再读句子,对比廉颇说的话,两人说话有什么特点?(廉先说自己的功劳,而蔺先说别人的功劳)这又说明了什么?
是呀,蔺相如有(板书)有能耐,廉颇却不服气地说——(齐读),所以看来廉颇不仅说得过分,行为上也做得有点过火,所以他应该去亲自请罪。特别是听了蔺相如的一番肺腑之言,读——
6、出示 “负荆请罪”图。
“我请两个同学照着图上的样演示一下。谁来演蔺相如?”
两位同学按着图演示,我问:“大家是否觉得,这样演好像缺了点什么?”
“对啊!同学们。这样吧,咱们展开想象,让这图幅活起来,给人物配上动作语言表情,写下来,好吗?”
④学生交流所写的内容。
4、小结:
我想赵王有这两位如此深明大义、处处为自己国家的利益着想的文武大臣作为左膀右臂,赵国肯定会强盛不衰。
教学反思:
1、“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”,阅读教学以读为主。
在了解了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后,让学生找找课文对“负荆请罪”成语的意思,并让学生质疑:廉颇到底为什么会背着荆条去请罪?然后出示廉颇所说一段话:“廉颇很不服气,他对别人说:“我……就靠一张嘴,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。我碰见他,得给他个下不去!”用这句话统领教学,学习这句话时,先让学生自读体会廉颇说这句话时带着什么样的感情?应该用怎么样的语气读?然后理解他所说的话表达的意思,问学生:“蔺相如立功,仅仅是靠一张嘴?”于是让学生动手在文中找找蔺相如的神态、语言的句子,反馈,体会,理解人物的品质,最后回归到廉颇也为国家的利益着想,从而认识到自己错了,负荆请罪。
“蔺相如仅仅是靠一张嘴嘛?”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极有价值的问题,这么设计,脱离了繁琐的分析,给学生自己动手、动脑、动口的机会,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。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,让学生在读中理解,读中体会情感,读中沉淀阅读的方法。可见,阅读教学,第一是读,第二是读,第三是读。
2、对文本进行加工处理,拓展学生思维。
在学生“负荆请罪”的内容时,结合文章插图的空白,让学生自己设计想像两人的语言、动作、神态并表演出来,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。